-
青藏高原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实验室成立 进一步加强高原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
青藏高原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实验室揭牌现场。 青海省科技厅供图 中新网西宁1月11日电(祁增蓓)记者11日从青海省科技厅获悉,当日,青海省首个试点省实验室——青藏高原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实验室揭牌成立,将围绕高原作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种质资源优异基因挖掘和高原作物新品种选育与应用开展研究。 青藏高原气候独特,物种资源丰富,是中国乃至全球最珍贵的高山生物物种基因库。依托国家作物种质复份库,到2020年底,已保存中国重要农作物种质资源43万份,包括220种作物及其近缘野生种。但是,青海省种质资源研…
-
福建省一项花生育种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新品种具有多项突出优良性状)
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单位——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完成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花生品种‘泉花551’的选育与应用”项目,日前通过福建省中智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的成果评价。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其中,育成品种对主要病害和非生物胁迫的综合抗性居国际领先水平。针对我国花生品种蛋白质含量低、遗传基础狭窄、主产区多种病害和非生物胁迫危害严重等突出问题,该项目开展种质创制,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泉花551”,并通过国家和省级品种鉴(认)定。 …
-
我科学家成功解析高粱驯化改良过程中的基因组印记
科技日报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陆成宽)作为一种重要的多用途禾谷类作物,高粱有着怎样的驯化和改良过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成功解析了高粱驯化改良过程中的基因组印记。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分子植物》。 “基于对世界范围内收集的445份高粱种质资源的基因学研究,我们发现,不同高粱亚群的血缘关系相对独立,但也存在很明显的混杂情况,各亚群之间存在广泛的基因流。这表明,高粱具有频繁的种内和种间杂交。”1月10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景海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依…
-
中国热科院选育出4个木薯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2万亩)
华南15号木薯现场鉴评. 热科院供图 中新网海南儋州1月10日电 (田婉莹 王丹华)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下称热科院橡胶所)10日消息,近日在海南儋州,由热科院橡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热带作物高效育种技术与品种创制”项目木薯优异资源现场展示会上,4个优异、特色的木薯新品种亮相,受到关注。 据热科院木薯专家叶剑秋介绍,项目团队培育出4个木薯新品种,分别是:桂热10号、桂热11号、华南15号、桂木薯9号。其中代表性的高产、高淀粉新品种华南15号,产量比对照品种华南205增产18.29…
-
山东牵头“小麦玉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管理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单,由山东省农科院牵头建设的“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顺利通过优化整合评价,更名为“小麦玉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管理。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的决策部署,自2021年2月起,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优化整合工作,对现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分两批进行评价筛选。据悉,全国共有350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参与优化整合评价…
-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加快科企融合推动智慧育种(为打赢种业翻身仗增添新动力)
育种是种业振兴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在育种创新中存在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低等短板和瓶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将加快科企合作步伐,推动智慧育种发展,为打赢种业翻身仗增添新动力。 这是记者近日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了解到的消息。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周云龙表示,近年来我国在农作物遗传发育与抗性机理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培育推广了一批农作物新品种。但是也要清醒看到,从育种水平来看,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种业4.0时代,我国还在2.0至3.0时代之间,应加快科技创新,努力实现高水平自立自…
-
西藏又一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林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近日,记者从自治区科技厅获悉,经考察、视频答辩、现场复核等程序,林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科技部园区验收工作,这是我区通过验收的第四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据了解, 林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16年5月开始建设,2018年12月被认定为第八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多年来,园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平台建设为依托,强化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向园区集聚,加快构建集农业生产、成果转化、展示示范、休闲观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科技园区。园…
-
农科院饲料所发布“十四五”与中长期发展规划(致力解决饲料产业发展中重大科技问题)
12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十四五”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研讨会暨建所三十周年学术活动在京召开。记者获悉,饲料研究所提出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目标:用5-10年时间,按照“五纵六横”的总体布局,2-3个重点选题与优先领域在关键核心技术率先取得突破,3-4个团队进入世界领先梯队;到2035年,支撑五个产业领域中4-5个学科专业方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2050年,“五纵六横”的总体布局全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一流研究所。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饲料所优先领域与重点任务包括…
-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首款茶树高密度芯片 (对茶树品种培育有重要意义)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近日,记者从中国农科院获悉,一款新的茶树育种芯片研发成功,这对茶树品种培育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遗传育种团队完成,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据介绍,该芯片是首款茶树高密度SNP芯片,以“龙井43”(雌性)和“白毫早”(雄性)F1群体为材料,该芯片能够将18226个SNP位点绘入图谱,构建了目前遗传密度最高的连锁图谱。 实验验证表明,该芯片可以有效定位关键位点,发掘茶树重要功能…
-
权威专家谈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重科学严监管,打好种业翻身仗)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 题:重科学严监管,打好种业翻身仗——权威专家谈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瞄准生物育种等八个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一年多以来,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进展怎样?生物育种在世界发展如何?如何看待产品安全性?记者日前采访了多名权威专家。 试点效果明显 转基因技术是生物育种的重要方面,也是迄今为止全球发展速度最快、应用范围最广、产…
-
甘肃启动玉米制种科技强种行动
新华社兰州12月22日电(记者王铭禹)甘肃省科技厅日前出台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实施方案,整合科技资源,促进玉米种质资源高质量发展。按照方案,甘肃力争到2025年实现引进玉米优异种质资源200份以上,创制玉米优异新种质200份,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在全国玉米主产区的播种面积达到5%以上。 据统计,截至2020年,甘肃省玉米制种面积达129.6万亩,产种5.46亿公斤,分别占全国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5.6%和59.7%。 甘肃省科技厅介绍,当前甘肃玉米制种产业还存在育种创新能力弱、…
-
连云港小麦育种实现新突破 “连麦抗1″获高度认可(该品种赤霉病抗性表现优秀)
近日,市农科院精心选育出的“连麦抗1”小麦新品种,在2021年江苏省淮北麦区生产试验中,获得省小麦专业委员会高度认可。评委会专家一致认为该品种赤霉病抗性表现优秀,对黄花叶病毒病、条锈病也可以达到中抗以上水平。这成为淮北麦区首个过审的中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实现了淮北麦区中抗赤霉病小麦育种零的突破。 近年来,针对淮北麦区赤霉病由偶发到常发,区域内抗性品种缺乏的现状,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团队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着力加大小麦育种“卡脖子”技术攻关力度,支撑种业打好“翻…
-
从经验到科学,作物育种进化图鉴(一图看懂作物育种进程)
从经验到科学,作物育种进化图鉴(一图看懂作物育种进程)
-
五大行动全面启动 种业振兴顺利开局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今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这是继1962年《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印发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8月27日,全国推进种业振兴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全面部署推进种业振兴工作,标志着种业振兴由研究谋划为主转…
-
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在三亚成立 由143家机构共同发起
中新社三亚12月16日电 (记者 王晓斌)16日在三亚举行的2021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上,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宣告成立。含70余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美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的院士在内,联合体已有1300多位注册科学家会员。 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会长、俄罗斯、印度农业科学院院士翟虎渠联合倡议,全国及国际性协会、跨国企业、涉农大学、省级以上重点科研院所等143家机构共同发起。 担任联合体主席的谢华安院士说,“联合体平台能为从事…
-
奇缺花色成功培育:我国牡丹育种取得新进展
奇缺花色成功培育:我国牡丹育种取得新进展 纯黄、橙色、正红……近年来,中国农业领域科学家成功培育出一系列奇缺花色的“秾”系牡丹新优品种,填补了国内牡丹花色空白,增添了丰富瑰丽的色彩。 这是记者从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21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上了解到的消息。 在论坛上,中国农学会发布了2021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名单,其中包括由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药食同源品种定向选育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花卉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执行首席张秀新研究…